Schnittke_

“One half the world cannot understand the pleasures of the other.”

*原文禁止转出*

© Schnittke_

Powered by LOFTER

审美干扰镜

《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是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我搁了很久才看,因为这个题目真的很像论文,我本以为是没什么意思的,但看完以后,对这篇的印象比前几篇都要强烈。它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辩题,而前几篇有好些涉及宗教和科学概念的,对宗教不感兴趣或者对科学研究不深的人( 比如我)可能就会觉得“很神奇”但“不会留下太大印象”。《你一生的故事》如果不是糅合了母亲对女儿的叙述线,单讲语言学概念的话,也许会筛掉一批非专业领域的读者。


审美干扰镜旨在消除先入为主的相貌歧视。“它并不干扰人的视觉,只是干扰对所看见的东西的辨识能力。......他或者她可以辨认出对方是尖下巴还是往后倾斜的下巴,是挺直的鼻子还是鹰钩鼻,皮肤是光洁还是粗糙。只是对这些差异,他或者她不会体验到任何审美反应。”也就是说,在戴审美干扰镜的人眼里,平庸的相貌和漂亮的相貌留下的印象是一样的,并没有哪一方会让你想多看一眼。


这篇小说安置了多种视角。支持审美干扰镜的专家和团体、反对审美干扰镜的专家和团体(他们就像辩论的正反方一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相关抗议活动和新闻,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普通姑娘戴上和取下审美干扰镜的心路历程(有的时候,再专业的观点,都无法取代普通人的力量。因为那对我们来说是最真实可感的)。


反对审美干扰镜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于它消除了差异,因此剥夺了人们认识差异和拥抱差异的机会。“它彻底阻止你识别美。在很多时候,瞧一副漂亮的面孔并不会伤害任何人。审美干扰镜无法让你区分美与丑,而教育则可以。......也许有一天,他们能够在你脑子里插入一个专家系统,这个系统会分析‘这是适合领略美的环境吗?如果是,那就欣赏吧;如果不是,那就忽略吧’但这样就圆满了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辅助性成熟’吗?不,不是的,这不是成熟,而是让专家系统帮你做决定。成熟意味着看到差异,但又意识到差异并不重要。没有技术捷径可走。”


而正方则表示,相貌偏好是根深蒂固的,即使人们努力做到公平待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在审美标准的影响。“美是一种戒不掉的毒品,除非你一直视而不见。”


对于相貌好的人来说,大众的相貌偏好也给他们带来苦恼(虽然在某些人看来是幸福的苦恼):“我总在纳闷他在多大程度上对我的脸蛋感兴趣,又在多大程度上对我这个人感兴趣。”对于相貌不好的人来说,审美干扰镜则让他们自在多了。就算别人没有戴审美干扰镜,在别人眼里他们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审美干扰镜无疑改变了他们的心态,所以是值得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美美美不是什么过错,我们也绝不会单凭相貌喜欢一个人,更多的是“喜欢一个人所以觉得TA好看”。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审美干扰镜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夸张,因为外貌本来就不是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


对应地,小说中有一种观点,将审美干扰镜嘲讽为一种过度的政治正确:“提倡审美干扰镜的人用心是良好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把我们当幼儿对待……要知道,下一步某个学生组织就会坚持要我们所有人都安上音乐审美干扰镜,这样当我们听见天才歌手或音乐家演唱时,就不会自惭形秽了。观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竞技,你会惭愧得无地自容吗?当然不会。相反,你只会感到惊叹与羡慕;你会为有如此杰出的运动健儿存在而感到欢欣鼓舞。那么,对美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同样的感受呢?”


另外一种观点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指责“审美干扰镜运动使女性对从自己的容貌中获得愉悦感到内疚。” Well,化妆主义者vs自然美主义者的战争。


虽然在小说的最后,审美干扰镜支持者戏剧性地落败,因为倘若审美干扰镜不是人人都戴,相貌歧视仍然存在,拒绝歧视的审美干扰镜支持者反而因为戴了干扰镜而感受不到潜在的歧视。但普通人视角——那位姑娘先是取下了最后又重新戴上——反而说服了我。


她的经历表明,美不是过错,滥用美才是。如果美成了一场公平竞争中的不公平因素,那就是错的。人性并没有强大到能时刻制止自己滥用这种优势。“审美干扰镜好就好在这里:它让你对这个问题保持警惕。”




评论
热度(4)
2017-03-25